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直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增强教职工、青年学子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见证祖国的巨大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2020年10月5日,传媒学院党支部、戏曲学院党支部、人文与社科学院党支部组织传媒系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观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开展了一场颇具内涵的思政教育活动。乐动网页版校党委副书记李立海、工会主席张昉,以及乔亚兰、邱艳、李俊军、何辞英、肖邦亮、传媒学院各专业老师等其他同志出席此次活动。
见证历史点燃的是自信和担当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祖国的巨变和我的家乡”。影片从五个视角,把几个故事串在一起,让我们“重历”神州大地的巨变,感受人民对实现中国梦的期盼和向往。故事选择了城乡相对有代表性的3类地方,展开了5个令人泣泪感慨和引人深思故事。
一是对比城乡医疗保障变化的视角,表达了对祖国富强的自豪!二是老教师视角,表达了对师德的理解和对乡村教学条件巨变的震撼!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角,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是“神笔马良”共产党员妻子的视角,表达了对党员丈夫勇担历史责任的钦佩和自豪。五是毛乌素沙漠治理奇迹的视角,发出了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强音!
人们在感慨沧海桑田巨变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是什么信仰成就了这股磅礴伟力?”
塑造历史需要的是信仰和脊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事业既要育智,更要育人,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新时代,我们要胸有家国情怀和坚定“四个自信”,在民族振兴的历史征程中,必将增添弄潮儿的靓丽底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大师生应勇担时代重任,踏实肯为、志存高远,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不负韶华、挺起脊梁,为祖国、家庭和个人留下担当的风采。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创造和奉献。”此次活动,老师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高度体现了传媒学院党总支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党总支引导师生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结合生死时速的清零之路所体现中国独有的“抗疫精神”,全院师生重新体悟了“四个自信”、凝固了家国情怀。